找回密码
 注册
搜索
热搜: 查警号
查看: 5710|回复: 0

是真是假 顺治皇帝出家的美丽传说

[复制链接]
admin 发表于 2010-11-17 19:52:52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顺治皇帝.jpg

顺治皇帝像

  顺治十八年(1661年)春正月,丁巳日,执政18年的福临突然“辞世”。

  皇帝正值青春鼎盛的年华,而且事先又无任何预兆,怎么说“没”就没了呢?

  各种各样的说法传遍了京城。

  其中有一种说法屡屡见诸当时人的笔记作品中。据一则逸闻说,在明朝末年,四川峨嵋山金顶有一个老和尚结庐而居,常常一年也不下山一次,不吃不喝,只是终日在蒲团上打坐。他身边只收了一个小徒弟,这小徒弟当时不过七八岁,因从小在山里长大,倒也能走些山路,平日常常下山化缘讨些饮食。几年以后,有一天,天气晴好,日薄西山,金顶上出现了万道佛光(峨嵋山金顶确实常有奇异的自然景观出现—— 笔者注),老和尚突然把小徒儿叫到身边,对他说:“你好好在这里待一段时间,我要下山走一遭了!”

  这小徒儿自幼无父无母,是老和尚把他养大的,所以,与师父的感情如同父子,“不忍师去,牵衣大哭”。

  哭得四大皆空的老和尚也有些恻然。想了想,那老僧用手抚摸着小徒儿的光头,说:“快别这样!快别这样!”

  小徒儿仍然哭个不停。

  老僧长叹一声,伸手从衣袖中拿出一轴图画,展开一看,原来是一张老僧画像。

  这幅画像有点怪,“口鼻眼耳悉具,唯无眉”——有眼、有鼻、有耳,但却没有画眉毛。

  老僧意味深长地对徒儿说:“我下山后的第12年,你可以离开此地到山下寻我。”

  “怎么才能寻到师父呢?” 小徒儿问。

  “你拿着这幅画,遇见什么人你都给他看,倘若有人说要给你这画中的人物添上眉毛,那个人就是我的化身!”

  言毕,飘然而去。

  其时为清顺治六年(1649年)。不久,张献忠的残部与入关南下的清军战于四川,大肆屠杀川地居民,那小徒儿潜藏在树木草丛中得以幸免。

  11年以后,小徒儿在山上实在不想再待下去了,于是,就提前下了峨嵋山,一路北行,于顺治十七年十月到了北京城北的昌平。

  昌平,今名昌平县,明、清之际名昌平州,辖境相当于今天昌平、怀柔、密云、顺义等地,自明成祖以下13代明朝皇陵均在其地。

  赶得早不如赶得巧,这一年的十月丙寅日,清世祖福临从北京城里出发“观故明诸陵”——参观十三陵。

  那小徒儿虽然年纪不小了,但却仍是浑浑噩噩,于世事并不洞达,见了人多的地方,他就让人看他拿的那幅画。正赶上这天福临的兴致极好,听身边的侍卫说有这样一个小和尚拿着一幅画,总想让别人看,觉得很有趣,于是,命人把他带到驾前。

  “把画拿来让朕一观!”福临很和气地对小和尚说。

  小和尚小心翼翼地把那幅画拿了出来,展开给福临看。

  “这画画得还算不错,”福临略略打量了一下,然后说。突然,他双眉一挑,诧异地问那小和尚:“你这画中的老和尚口鼻眼耳悉具,为什么单单没有画眉毛呢?”

  那小和尚跪在地上不敢说话,他心里还很委屈地想:“为什么没有眉毛?我怎么知道?师父当年下山的时候只告诉我去寻肯替他添上眉毛的人,他可没告诉我为什么没画眉毛!”

  他这里正走神呢,只听福临在那里发号施令道:“取笔墨来伺候!”

  左右的人一听,知道这位多才天子又技痒难忍了,一个个不由得会心一笑。

  熟悉福临的人都知道,这位世祖皇帝素爱绘画,他画的小幅山水“写林峦向背,水石明晦之状”,颇为时人推许(当然难免夹有一些马屁成分)。据说,他的手指画、人物速写都是一绝。有一次,他在出外巡行途中遇见一个大臣,竟命那人跪于身前,然后取过纸笔,刷刷几笔,就勾勒出那人的一幅小像。

  这次见这小和尚拿着的这幅未完工的老僧像,福临自然如象棋国手遇见了一盘“仙人指路”的残局一样,不弄出个结果来,他是绝不肯善罢甘休的。

  片刻,一管狼毫软笔,一砚研好的上等徽墨放在了顺治皇帝的面前。好个福临,抬腕运笔,几下就给那老僧加上了两条眉毛,然后,带有几分和蔼、几分自得地对那小和尚说:“你把这画拿回去吧!”

  小和尚接过画一看,立即“痛哭伏地”。他这一哭,把福临给哭愣了,忙问是怎么回事。那小徒儿不敢怠慢,立即把师傅下山前的话一五一十娓娓道出,末了“伏地称师”,竟

  趴在地上认起师傅来了。“世祖恍然悟,寻与徒遁之普陀深岩中”。

  这则逸闻的可靠性究竟能有多大,年深日久,已经很难考证。

  不过顺治皇帝生前曾经想出家,这倒是千真万确,载诸史籍的。

  据《清史稿》载,顺治十七年(1660年)八月壬寅日,董鄂氏去世。据福临说,董鄂氏死时“言动不乱,端坐呼佛号,嘘气而死。薨后数日,颜貌安整,俨如平时”。爱妃的死去,使福临的精神几乎崩溃。他万念俱灰,看破红尘,弃江山社稷如敝屣,执意要出家为僧,并让和尚溪森为他剃了发。后来由于溪森的师父玉林琇以要烧死溪森为要挟,才逼得福临打消了出家的念头。

  (摘自张志君著《老子英雄儿好汉?——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代现象》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)

老子英雄儿好汉.jpg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本站简介|联系我们|手机版|宇新科技 手机(V):18941000313 21122402000158 辽ICP备14018580号

GMT+8, 2025-1-7 08:01 , Processed in 0.134322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 Licensed
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